- 技术路线的多元化与协同发展:
- 目前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采取了多种技术路线并行推进的方式,包括超导量子、光量子等 4。不同技术路线各有优势和挑战,多元化的探索可以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的可能性。例如,“本源悟空” 是超导量子计算机,“九章” 系列是光量子计算原型机,它们都代表了中国在不同技术方向上的成果 4。
- 同时,需要注重不同技术路线之间的协同发展。例如,在基础研究层面,可以开展跨技术路线的合作,共同攻克量子计算中的共性难题,如量子纠错、量子比特的稳定性等;在应用层面,可以根据不同技术路线的特点,结合具体需求进行优势互补,拓展量子计算的应用领域。
- 核心技术与器件的自主研发:
- 尽管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核心技术和关键器件方面仍存在一定短板,部分关键元器件和设备依赖进口。实现核心技术与器件的自主研发是确保中国量子计算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关键。
- 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才队伍,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在量子芯片、量子测控、量子算法等核心技术领域的攻关。例如,建立量子芯片研发中心,集中力量突破量子芯片的设计、制造工艺等关键技术;自主研发高性能的量子测控设备,提高对量子系统的精确控制能力。
- 应用场景的拓展与深度融合:
- 当前全球量子计算尚处于产业化初期,中国也不例外 1。积极探索量子计算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场景,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动力。除了在传统的科研领域(如量子物理研究),还应重点关注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民生相关的领域,如药物研发、金融工程、气象预测、交通物流等 1。
- 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促进量子计算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例如,设立 “量子计算 + 应用场景” 示范工程,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探索量子计算在特定行业的应用模式和解决方案。通过实际应用中的反馈,不断优化量子计算技术,推动其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1。
- 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量子计算是一个高度复杂和跨学科的领域,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3。
- 加强量子计算相关学科的教育体系建设,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开设量子计算专业课程,培养从本科到研究生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设立量子计算专项奖学金和科研基金,吸引优秀学生投身于量子计算领域。
- 注重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如物理、计算机、数学、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的人才,以满足量子计算技术发展对不同专业知识的需求。
- 不仅要培养本土人才,还应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建立国际化的人才团队,促进国内外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 产业生态的构建与完善:
- 一个健康、完善的产业生态对于量子计算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各方参与,形成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产品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 建立产业联盟和创新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沟通与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例如,打造量子计算产业园区,集聚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政策支持、技术服务、资金扶持等,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创新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