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Shor算法出现,量子计算破解公钥密码开始具备理论可行性,欧美密码学界迅速响应,着手研究应对策略。1996年,PQC概念和格加密等算法被提出,并在后续二十年间开展了大量基础理论、算法设计和密码分析层面的研究工作[2]。PQC针对量子计算中量子态叠加和纠缠带来的计算并行性算力优势,升级底层数学难题,设计新型加密算法,具备抵抗已知量子计算算法破解能力。格加密和哈希签名等典型PQC算法的底层数学难题,面对量子计算攻击具有理论安全性,已在密码学界得到验证。近十年来,量子计算发展加速,公钥密码破解的现实威胁更加紧迫,欧美加快推动PQC发展。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作为现有公钥密码标准的制定机构,高度重视量子计算安全威胁,自2006年始开始组织国际研讨会,成立研究项目组,联合全球密码学界力量共同推进PQC研究。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在抗量子密码领域发布十余份研究、评估和指导报告,组织开展技术测试和示范应用[8]。加拿大建设抗量子密码测试平台,对多种算法和协议开展集成化测试。经过二十余年的研究和验证,以格加密和哈希签名等为代表的PQC算法和技术初步成熟,具备了实用化能力。相比而言,我国PQC算法研究、安全性评估和标准研制等起步较晚,技术研究基础相对较为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