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量子纠错进展
此外,最近发现了一种替代硬件——高效的表面代码,它可以迅速带来性能的大幅提升。2023 年最大的惊喜来自于完全不同类型的量子比特。哈佛领导的团队与 QuEra 和麻省理工学院合作,极大地改进了可重构原子阵列,在最大的演示中实现了涉及多达 280 个量子比特的多个大型 QEC 实验。在这些系统中,铷原子被激光实现的光镊捕获在二维阵列中。
与超导器件不同,二维阵列不是固定的,因此可以通过调制激光来重新排列原子网格。一旦适当地重新排列,两个量子比特门就可以通过影响形成附近对的原子的全局脉冲来实现。由于每个原子都是相同的,并且脉冲在全球范围内应用,因此量子比特控制的复杂性大大简化,从而缓解了扩展挑战。通过该系统,研究人员实现了三种尺寸的表面代码,分别能够纠正 1、2 或 3 个错误。此外,他们在同一阵列中演示了一对这样的表面代码,在它们之间执行纠错双量子比特逻辑门。在衡量 QEC 逻辑实验的成功程度时,研究人员发现了随着代码大小的增加而降低故障概率的亚阈值标志。
这些原子阵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可重构性带来了令人兴奋的机会,例如超越表面代码等严格的二维 QEC 代码。例如,研究人员实现了许多“最小有趣颜色代码”的副本,这很有趣,因为它支持错误检测逻辑门,即所谓的non-Clifford gate,很难进行经典模拟。进一步的机会包括实现比它们删除的更好的量子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系统的可能性,它承诺每个逻辑量子比特的物理量子比特更少。由于人们普遍认为利用现有技术将原子放大至 10,000 个是可行的,因此可以期待更多的结果。
然而,阵列中的这些原子量子比特确实有一些缺点。实验非常缓慢,目前 QEC 周期时间比超导系统长 500 倍以上。
此外,原子量子比特在测量时基本上会被破坏,并且原子逃离阵列是一个持续且频繁的过程。这将 QEC 的可行轮数限制为单轮。
因此,该技术的下一步将证明这些结果在多次 QEC 循环中重复时可以维持。通过重新加载和破坏性较小的测量来减少原子损失至关重要。
下一里程碑,可扩展的实时解码
与中性原子类似,离子阱量子比特也具有缓慢的 QEC 循环。与中性原子相比,离子对量子比特丢失的抵抗力更强,尽管到目前为止,离子设备的量子比特要少得多。有趣的是,2021 年的论文还报道了“实时”解码的首次演示,其中解码过程与 QEC 实验同时进行。在其他实验中,解码是作为记录数据的后处理进行的,这对于受保护的存储器和经典可模拟(Clifford)逻辑门是可行的。但对于通用(non-Clifford)纠错逻辑,需要根据解码结果有条件地进行快速反馈。然而,参考文献中的实时解码器 是一个简单的查找表,足以满足这些非常小的演示,但它本质上是不可扩展的。
2023 年,首批实时解码器研制成功,其规模可达 1000 量子比特表面代码 ,同时运行速度足够快,即使对于目前最快的量子比特类型(超导),也能防止出现指数级解码积压。作为迄今为止所有 QEC 实验中缺失的元素,可扩展的实时解码演示是下一个关键里程碑,同时还要克服每个量子比特平台的独特挑战。
引用: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4-024-00706-3#article-info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量子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