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工业数字化碳管理关键问题与先进计算赋能发展建议
从全国工业碳管理实施情况来看,数字化碳管理技术水平整体尚处于起步阶段,具体表现为碳计量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普及,工业生产“数据孤岛”有待破除,碳管理智能化有待加强,数据安全保障有待完善。需发挥先进技术创新主导作用,着眼碳计量技术、碳管理基础设施、碳管理软件应用、碳数据安全等重点环节赋能,充分释放数字化碳管理的脱碳潜力。
4.1 工业数字化碳管理应用推广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是碳排放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当前碳排放在线监测终端、碳排放管理一体机等数字化碳管理设备设施建设在多数工业企业、组织中尚不普及,数字化碳管理系统建设严重落后于企业生产经营类信息系统,使得碳排放数据计量、收集、监测、分析等工作无法有效开展,从而难以实现能耗与碳排放的精益化、智能化管控。
二是工业生产过程面临“信息孤岛”。在工业组织碳盘查与产品碳足迹核算过程中,需准确拆解原材料供应、运输、工业生产过程能耗等全生命周期相关数据。但当前多数企业受限于设备采集和联网功能有限、制造装备及软件集成难度大、通信标准协议不普及、供应链数据难以打通等因素,无法根据生产工艺流程追溯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实际数据,亦无法有效指导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过程实施碳减排。
三是碳管理算法水平有待提升。诸多企业面向生产管理的算法开发能力有限,大量生产数据、能耗数据、碳排放数据未实现有效分析利用,生产与能碳管理模型、逻辑、决策不能动态调整,数据要素价值无法发挥,从而导致数据偏差、操作误判等情况的出现,亟需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优化数据发掘与利用,提升生产制造与能耗管理的智能化分析决策水平。
四是碳数据安全成为企业隐忧。在欧盟CBAM、《新电池法案》等碳信息披露要求影响下,出口企业不得不在一定范围内披露组织碳排放数据、产品碳足迹数据等,部分区域、行业碳管理平台亦要求企业接入并提供碳排放数据,相关数据在采集、传输、处理、披露等环节均面临数据安全风险,现阶段仍缺乏系统完善的数据安全保障制度与措施。
4.2 先进计算技术赋能发展建议
一是强化先进碳监测计量技术创新。开展碳监测计量技术创新研究,鼓励利用量子传感、时空计算、卫星遥感大数据等先进计算技术提升我国碳排放监测统计整体水平,完善工业碳排放测量方法和碳计量技术体系,提升碳计量监测精确性、全面性,推动宏观“碳核算”与精准“碳计量”并行发展。
二是加快工业领域先进计算基础设施与绿色标准建设。面向碳排放连续在线监测、碳核算分析、碳排放动态管控等重点碳管理应用场景,推动工业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边协同等先进计算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制定大规模无线局域网节能通信协议等标准,制定面向节能低碳目标的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参考架构、规划布局、使用计量、运营管理等标准。
三是鼓励碳管理相关算法与软件发展。鼓励先进计算技术在数字化碳管理领域的应用创新,支持利用大数据、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大模型深入发掘工业能碳数据要素价值,开发绿色低碳领域的专用软件、工业APP、排放因子数据库等,着力提升碳核算、碳管理水平,推进数字化碳管理与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度融合。
四是强化数字化碳管理安全能力建设。着眼我国制造业安全发展,支持利用区块链、标识解析、可信数据空间等关键技术提升碳监测、碳资产管理、碳交易安全水平,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与对外贸易中严守数据安全、信息安全底线,推动国内数字化碳管理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贸易规则衔接互认。
5 结束语
在我国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工业数字化碳管理发展路径逐步明确,发展时机基本成熟,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工业实践越来越广泛。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窗口期的日益临近,仍需针对不同工业行业特点,持续加快先进计算技术与绿色降碳管理场景融合创新,积极推动工业数字化碳管理平台普及应用。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过程中,加快数据、网络、算法、平台、安全等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建设,促进企业实施有效的减碳管理,助力降低企业运营与管理成本,进一步缓解工业碳减排压力,推动我国工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本文刊于《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4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