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玻尔兹曼机:从经典起源到量子与光学前沿

布chi辣椒酱
2025-07-30 17:16:08
人工智能
量子科普

 


在人工智能的广阔领域中,玻尔兹曼机作为一种独特的神经网络模型,曾经点亮了无监督学习的道路,却渐渐淡出主流视野。然而,随着量子计算和光学计算的兴起,它又以新的形式重获关注。本文将以科普的视角,带领大学生读者深入了解玻尔兹曼机的来龙去脉。我们将从它的物理学根源入手,探讨它在人工智能中的关键作用,追溯其发展历史,分析它为何逐渐沉寂,并展望量子技术与之结合的可能性,以及量子玻尔兹曼机的未来前景。此外,我们还将探讨相干伊辛机与玻尔兹曼机的潜在融合,这一种结合或许能为经典模型注入新的活力。通过逻辑清晰的叙述,我们将逐步展开这些主题,帮助你像拼凑一幅拼图一样,逐步构建对这一模型的全面认识。想象一下,玻尔兹曼机就像一个古老的蒸汽机,在现代AI的电动时代中虽显陈旧,却蕴藏着重获新生的潜力,尤其当它与量子或光学系统联姻时。


玻尔兹曼机的来源


玻尔兹曼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统计力学,特别是路德维希·玻尔兹曼提出的玻尔兹曼分布。这个分布描述了物理系统中粒子在不同能量状态下的概率分布,强调系统趋向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倾向。快进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物理概念被巧妙地移植到人工智能领域。1983年,杰弗里·辛顿和特里·塞诺夫斯基等人开始探索如何用统计力学的原理来模拟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他们受到了霍普菲尔德网络的启发,后者是由约翰·霍普菲尔德在1982年提出的,用于关联记忆的模型。


具体来说,玻尔兹曼机是一种随机递归神经网络,其核心是能量函数。网络中的每个单元类似于神经元,可以处于0或1的二进制状态,整个网络的“能量”由这些单元间的连接权重和偏置决定。系统通过模拟退火过程——一种从高温到低温的渐变——来达到平衡状态,从而学习数据分布。这就像一个热气球在山谷间飘荡,最终停留在最低点:高温时它能越过高山,冷却后稳定在低能量谷底。这种比喻有助于理解为什么玻尔兹曼机能处理复杂、非凸的优化问题,而不陷入局部最小值。


起初,这一模型被称为“随机伊辛模型”,源于1975年大卫·谢林顿和斯科特·柯克帕特里克的自旋玻璃模型。但辛顿等人的创新在于将其应用于认知科学,使其成为一种无监督学习工具。1985年,阿克利、辛顿和塞诺夫斯基发表了关于玻尔兹曼机学习算法的论文,这标志着其正式诞生。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霍普菲尔德和辛顿因在机器学习领域的贡献,包括玻尔兹曼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进一步肯定了其物理学与AI的深层交融。


总之,玻尔兹曼机的来源不仅是物理学的借用,更是AI早期探索概率模型的产物。它桥接了经典统计力学与现代计算,帮助我们理解数据如何在随机网络中“自组织”。


参考文献


Ackley, D. H., Hinton, G. E., & Sejnowski, T. J. (1985). A learning algorithm for Boltzmann machines. Cognitive Science, 9(1), 147-169.


Hinton, G. E., & Sejnowski, T. J. (1983). Optimal perceptual i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448-453.


Hopfield, J. J. (1982). Neural networks and physical systems with emergent collective computational abiliti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79(8), 2554-2558.


在人工智能上的作用


玻尔兹曼机在人工智能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无监督学习和生成模型方面。它不像监督学习那样需要标签数据,而是通过捕捉输入数据的内在概率分布来“自学”。想象一下,你有一个巨大的拼图盒子,里面杂乱无章地混着各种碎片;玻尔兹曼机就像一个耐心拼图者,它不看成品图,而是根据碎片间的“亲和力”(即能量函数)逐步组装出整体图案。这使得它特别适合处理高维、噪声数据。


具体而言,玻尔兹曼机是一种能量基模型,其概率分布遵循玻尔兹曼分布:P(state) ∝ e^{-E(state)/T},其中E是能量,T是温度。通过调整权重,模型最小化数据分布与模型分布间的差异,通常用Kullback-Leibler散度度量。训练过程分为正相(固定可见单元)和负相(自由运行),这允许模型生成新样本或完成缺失数据。例如,在图像识别中,它可以从部分照片中推断完整图像;在推荐系统中,它能基于用户历史预测偏好。


此外,玻尔兹曼机促进了深度学习的早期发展。它的变体——受限玻尔兹曼机(RBM)——简化了结构,仅在可见层和隐藏层间连接,避免了层内连接,从而加速训练。RBM常用于特征提取,作为深度信念网络的构建块,帮助初始化深度神经网络的权重。这在2006年辛顿的论文中得到突出体现,推动了深度学习的复兴。


然而,其作用不止于生成:它还适用于优化问题,如旅行推销员问题,通过模拟退火找到近似最优解。在自然语言处理中,它能建模语义分布,提高翻译准确性。总体上,玻尔兹曼机扩展了AI对概率推理的理解,使模型更接近人类大脑的联想机制,尽管计算代价高昂。


通过这些应用,我们可以看到玻尔兹曼机如何从物理模拟转向AI工具箱中的一员,连接了数据驱动的学习与能量最小化的物理原理。


参考文献


Hinton, G. E. (2002). Training products of experts by minimizing contrastive divergence. Neural Computation, 14(8), 1771-1800.


Salakhutdinov, R., & Hinton, G. (2009). Deep Boltzmann machines. Proceedings of the Twel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Statistics, 448-455.


Smolensky, P. (1986).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dynamical systems: Foundations of harmony theory. 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1, 194-281.


 


发展历史


玻尔兹曼机的发展历史是一段从理论创新到实际应用的演进之旅,跨越了多个十年。早在1980年代初,AI领域正经历“冬天”,但统计力学的引入带来了新曙光。1982年,霍普菲尔德的关联记忆网络奠定了基础,它使用能量函数模拟自旋系统并将模拟退火融入网络训练。这算法允许网络在“高温”下探索状态空间,然后冷却到平衡。


1985年标志着一个里程碑:阿克利、辛顿和塞诺夫斯基的论文正式定义了玻尔兹曼机,并引入对比散度作为高效训练方法。这使得模型能处理无监督任务,如模式识别。同期,道格拉斯·霍夫斯塔德的Copycat项目使用了类似伊辛模型的吉布斯采样,进一步验证了其潜力。


进入1990年代,受限玻尔兹曼机应运而生,由保罗·斯莫伦斯基在1986年提出,但直到2000年代才流行。RBM简化了连接,避开了全连接的计算瓶颈,成为深度学习的预训练工具。2006年,辛顿等人展示了如何堆叠RBM形成深度信念网络,这直接促成了深度学习的爆炸式增长。例如,在语音识别中,RBM帮助提取层次特征,显著提高了准确率。


2010年代,深度玻尔兹曼机扩展了这一思路,引入多层隐藏单元,支持双向连接,更好地捕捉复杂分布。尽管如此,玻尔兹曼机的发展逐渐放缓,转而融入更广的能量基模型框架。同时,量子变体的探索开始萌芽,2018年的一项研究展示了量子玻尔兹曼机在采样上的潜力。到2025年,这一领域继续演进,例如引入演化量子玻尔兹曼机作为变分ansatz,用于量子优化和学习任务,进一步扩展了其应用范围。


回顾历史,玻尔兹曼机从1980年代的理论萌芽,到2000年代的深度学习贡献,再到如今的量子融合,体现了AI如何不断从物理学汲取灵感,推动模型从简单关联向生成智能演进。


 


参考文献


Hinton, G. E., Osindero, S., & Teh, Y. W. (2006). A fast learning algorithm for deep belief nets. Neural Computation, 18(7), 1527-1554.


Sejnowski, T. J., & Dayan, P. (1995). The wake-sleep algorithm for unsupervised neural networks. Science, 268(5214), 1158-1161.


Sherrington, D., & Kirkpatrick, S. (1975). Solvable model of a spin-glas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35(26), 1792-1796.


 


为何日趋沉寂


尽管玻尔兹曼机在AI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2010年代起,它逐渐淡出主流视野,主要原因是计算复杂性和新兴模型的崛起。首先,训练过程高度依赖采样方法,如吉布斯采样,这在大型网络中耗时巨大。能量函数的计算呈指数级增长,导致均衡统计的收集变得不可行。例如,对于一个中等规模的网络,采样步数可能需要数小时,而现代数据集往往涉及数百万样本。


其次,全连接结构引发了“方差陷阱”:当单元激活概率中间化时,权重变得过于可塑,噪声导致随机游走,最终饱和而停止学习。这就像一个平衡木表演者,在狭窄的木头上摇晃,一旦偏离中心就难以恢复平衡。受限变体虽缓解了部分问题,但仍不如反向传播高效。


此外,新兴模型如变分自编码器和生成对抗网络提供了更快的替代。VAEs通过变分推理避免了昂贵采样,GANs则用对抗训练生成高质量样本。这些模型在图像生成和NLP中表现出色,训练时间缩短了数倍。玻尔兹曼机的生物学似然虽吸引人,但实用性不足,尤其在硬件限制下。


最后,解释性差也加剧了其沉寂:黑箱性质使调试困难,而现代AI强调可解释性。虽有研究继续探索其在量子领域的潜力,但经典玻尔兹曼机已从前沿退居幕后,成为历史遗产。尽管如此,一些观点认为它在特定领域如能量基学习中仍有价值,但总体上,其衰落源于训练难度和更高效替代品的出现。


 


参考文献


LeCun, Y., Bengio, Y., & Hinton, G. (2015). Deep learning. Nature, 521(7553), 436-444.


Goodfellow, I., Pouget-Abadie, J., Mirza, M., Xu, B., Warde-Farley, D., Ozair, S., ... & Bengio, Y. (2014).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s.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27.


Kingma, D. P., & Welling, M. (2013). Auto-encoding variational Bayes. arXiv preprint arXiv:1312.6114.


 


量子与玻尔兹曼机结合的可能性


量子计算的兴起为玻尔兹曼机注入了新活力,量子玻尔兹曼机将经典模型扩展到量子领域。核心在于用量子比特替换经典比特,利用量子叠加和纠缠捕捉更复杂的概率分布。经典玻尔兹曼机依赖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采样,而量子版本通过量子隧道效应加速这一过程——想象粒子不是翻越山峰,而是直接“穿墙”而过,这大大缩短了探索能量景观的时间。


结合的可能性源于量子哈密顿量的非对易性:量子玻尔兹曼机的哈密顿量包括对角和非对角项,前者对应经典权重,后者引入量子效应,如横场。这允许模型学习非经典相关性,例如在高能物理中分析粒子喷流数据,或在金融中模拟复杂风险分布。2018年的一项研究展示了量子玻尔兹曼机在采样上的潜在二次加速,甚至指数级优势。到2025年,这一领域已发展出如变分方法,使用变分ansatz,用于优化和生成建模,通过参数化哈密顿量和单元演化提升表达能力。


然而,实现需克服挑战:热状态准备困难,通常用量子近似热化电路模拟,但噪声干扰NISQ设备。半量子变体提供折中,可见层经典,隐藏层量子,允许闭形式梯度计算,减少量子资源需求。


总体而言,这一结合打开了量子机器学习的大门,使玻尔兹曼机从经典限制中解放,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Amin, M. H., Andriyash, E., Rolfe, J., Kulchytskyy, B., & Melko, R. (2018). Quantum Boltzmann machine. Physical Review X, 8(2), 021050.


Crawford, D., Levit, A., Nguyen, N., Hashim, Y., & Al-Assam, S. (2021). Efficient quantum measurement of Pauli operators in the presence of finite sampling error. Quantum, 5, 385.


Kieferová, M., & Wiebe, N. (2017). Tomography and generative training with quantum Boltzmann machines. Physical Review A, 96(6), 062327.


 


量子玻尔兹曼机的未来前景


展望未来,量子玻尔兹曼机有望成为量子AI的核心工具,尤其在NISQ时代后。随着量子硬件的进步,如IBM和D-Wave的演示,它已在MNIST分类和Bars-and-Stripes数据集上展现优势:收敛速度快4倍,负对数似然低10%。前景包括高效梯度估计,通过阴影层析减少采样次数,以及模块化架构扩展到100+量子比特。到2025年,新发展如监督并行退火技术已提升其在医疗图像处理上的训练效率,与传统神经网络相当;此外,量子玻尔兹曼机在学习基态能量方面实现了高效算法,潜在地加速实际量子应用的开发。


在应用上,它可革命化药物发现,通过模拟分子能量状态加速筛选;或在气候建模中处理高维数据。挑战如噪声缓解正通过纠错代码解决,未来可能与量子GANs融合,形成混合生成模型。


尽管早期阶段,其潜力在于桥接量子物理与AI,开启指数级加速的时代。研究方向包括硬件原生实现,如冷原子晶格,预示着从理论到实用的转变。


参考文献


Benedetti, M., Garcia-Pintos, D., Perdomo, O., Leyton-Ortega, V., Nam, Y., & Perdomo-Ortiz, A. (2019). A generative modeling approach for benchmarking and training shallow quantum circuits. npj Quantum Information, 5, 45.


Wiebe & Babaee (2015), Quantum Boltzmann Machines. arXiv preprint arXiv:1506.02669.


Zoufal, C., Lucchi, A., & Woerner, S. (2019). Quantum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for learning and loading random distributions. npj Quantum Information, 5(1), 103.


 


相干伊辛机与玻尔兹曼机结合的可能性


相干伊辛机与玻尔兹曼机的结合确实存在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主要源于两者在基础物理模型上的共通性,以及实际研究中的交叉应用。首先,让我们简要回顾两个概念,以确保逻辑清晰。玻尔兹曼机是一种基于统计力学的神经网络模型,用于无监督学习和生成任务,其核心是通过能量函数模拟系统状态的概率分布,训练过程依赖于从玻尔兹曼分布中高效采样,但这一采样在经典计算中往往计算密集型,导致效率低下。相干伊辛机则是一种光学实现的计算设备,基于伊辛模型(一种描述自旋系统的物理模型),利用相干光脉冲网络来求解组合优化问题,如NP-hard任务。它通过模拟退火或量子隧道效应快速找到低能量状态。


两者结合的逻辑基础在于:玻尔兹曼机本质上可以映射到伊辛模型,因为玻尔兹曼机的能量函数类似于伊辛哈密顿量,包括自旋间耦合和外部场。因此,相干伊辛机作为高效的伊辛求解器,可以被用来加速玻尔兹曼机的采样过程。具体来说,在训练玻尔兹曼机时,需要从模型的概率分布中生成样本以计算梯度,而相干伊辛机可以通过其光学网络快速生成符合玻尔兹曼分布的低能量样本,从而解决经典采样如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的瓶颈问题。这种结合类似于用硬件加速器提升软件算法的效率,例如将光学计算引入机器学习框架中。


现有研究已证实了这种可能性,并提供了具体方法和结果。例如,一项研究开发了基于相干伊辛机的数值退火器,作为玻尔兹曼生成器,用于从高维玻尔兹曼概率分布中采样。这些样本随后被用于估算配分函数并训练一般玻尔兹曼机,展示了在机器学习和统计物理中的实际应用潜力。另一项工作利用退化光学参量振荡器网络作为相干伊辛机,实现玻尔兹曼采样,用于药物设计的结构基虚拟筛选。通过将配体分子优化问题映射到带Zeeman项的伊辛哈密顿量,该方法在数值模拟中高效识别了低能量配体分子,采样分布符合玻尔兹曼定律,并通过参数调整如渐进泵浦和耦合场幅度修改提高了成功概率。此外,还有研究在光学伊辛机上应用平衡传播算法训练玻尔兹曼机,针对监督学习任务如MNIST图像识别,达到了约95%的准确率。该方法将神经网络架构映射到伊辛机的Chimera结构,利用量子退火处理自由相和微调相,证明了伊辛机可扩展到分类任务,并潜在降低AI系统的功耗。到2025年,这些工作进一步扩展,例如使用测量反馈相干伊辛机采样伊辛自旋配置,操作在量子噪声主导的短光子寿命区域,实现了对低能量状态的更高效采样,采样轮次随问题规模呈N^{1.75}增长,这为玻尔兹曼机的训练提供了光学加速路径。


从这些证据来看,结合不仅可行,还具有实际优势:相干伊辛机能提供指数级加速,尤其在处理高维复杂分布时。然而,挑战也存在,如硬件噪声、映射精确性和规模化问题。目前的研究多处于模拟或小型实验阶段,但随着光学计算技术的进步,如更稳定的退化光学参量振荡器网络,未来可能实现全硬件玻尔兹曼机,用于生成模型或优化任务。总体而言,这种结合代表了物理计算与机器学习的融合趋势,有望在量子启发AI中发挥更大作用,尤其当它桥接了光学硬件与概率建模时,就像一个光学“引擎”驱动经典AI的“马车”,加速其在复杂问题上的前进。


参考文献


Sakaguchi, J., et al. (2016). Boltzmann sampling by degenerate optical parametric oscillator network for structure-based virtual screening. Entropy, 18(10), 365.


Böhm, F., et al. (2022). Efficient sampling of ground and low-energy Ising spin configurations with a coherent Ising machine. Physical Review Research, 4(1), 013009.


Honjo, T., et al. (2024). Training an Ising machine with equilibrium propaga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15(1), 2982.


Mohseni, N., et al. (2022). Ising machines as hardware solvers of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problems. Nature Reviews Physics, 4(6), 363-379.


 


结语


玻尔兹曼机从物理起源到AI应用,再到量子和光学复兴,展现了科学交叉的魅力。尽管经典形式渐趋沉寂,其遗产在深度学习中永存。量子和相干伊辛机变体则预示着未来,邀请我们探索未知。

124
1
1
1

评论1

18810401804

感谢同学文章贡献,可以和同学联系下进行社区交流吗?

关于作者
相关文章
    联系我们
    二维码
    在本版发帖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玻色有奖小调研
    填写问卷,将免费赠送您5个100bit真机配额
    (单选) 您是从哪个渠道得知我们的?*
    您是从哪个社交媒体得知我们的?*
    您是通过哪个学校的校园宣讲得知我们的呢?
    取消

    提交成功

    真机配额已发放到您的账户,可前往【云平台】查看